也许你不知道何利平,但是你或许知道“沙滩哥”。2015年7月30日,何利平在成都沙湾路与光荣北路的十字路口完成了约30分钟的行为作品《给我两平方米,我会把它做成沙滩,然后静静地躺在上面思考人生》。何利平上身裸露,下身穿一条沙滩裤并用白色浴巾包裹,绕着十字路口的斑马线一圈,每次扛一袋沙子,然后将沙子铺在地上,这个过程一共进行了四次,最后何利平脱下白色浴巾,何利平躺在“沙滩”上,手举一杯橙汁,作出思考人生、享受光阴的姿态。随后图片在网络疯狂流传,并引发一些列网友的恶搞与模仿,更有甚者,将这个作品调侃的命名为《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
何利平说:“我当时只是应邀在成都沙湾路的十字路口完成一个行为艺术活动,没想到会这么火。当时是想制造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冲突感。”
“《只要心中有沙》这件作品很容易理解,是在表达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它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让人产生共鸣,才会以“正能量”的方式迅速传播,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现象。我原来计划这个作品要连续在不同的地方做,就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公共事件,达到让人模仿的效果,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没想到一个沙湾路口,就热闹起来了。最后还接受了一家旅游网站的赞助,真的去了马尔代夫,并在马尔代夫结合这件作品的元素,拍了一个视频广告。让作品再次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延续传播。”
何利平2007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院雕塑系,2005年开始进行行为艺术创作。早期的行为作品更加偏重于行为艺术的原点——以身体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如2005年在成都双流县牧马山创造的《@41》、2005年的《殊途同归》系列、2007年的《还是一个样》、2008年与王挺合作的《嗝—屁》。近些年他的作品思考点转向与探索行为艺术的边界和行为艺术的创作语言。何利平的最新作品《行为企划案》是2016年8月初在北京草场地艺琅国际创作的现成行为艺术作品,何利平带着“行为艺术不是什么?或是什么之外的可能性?”来策划并实施了《行为企划案》这件作品。他把日常的东西用超出日常经验的方式来呈现,把坚持行为艺术的语言探索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两者结合起来推进艺术创作,探索行为艺术的边界。
《行为企划案》的六个项目是除了肉体、生理需求和工作以外的一些日常生活切片。何利平招募不同的参与者把这六个日常行为片段让他们来重新演绎,这些有选择的日常行为片段没有强调概念的转换。当它们集体呈现时,这种情绪和集体日常行为片段的再现引申出诸如“日常物件跟身体的关系?个体生存差异在同时代下部分相似的现实遭遇是什么?信仰是什么?”等话题。它们的集体呈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学调查意义。当艺术家在谈论要走出工作室和白盒子的时候,艺术家又会将什么样的结果放进美术和画廊这样的白盒子空间?
概括何利平的艺术创作思路,他自己解释说:“我认为作品的‘气质’包含:身体气质、行为气质、材料气质和观念气质。这些‘气质’就是作品中散发出来的能量。在作品观念上我是这样思考的,我把自己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个体,在我身上肯定存在这个时代的一些共性,我的行为艺术作品是试图用行为的创作方式把自己个体身上的这种时代共性的气质不断放大。在作品中我用调侃、诙谐的手法再结合日常生活化的语言来对这种时代共性不断演绎,让更多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创作、表达的目的。”
本次展览将展出行为影像作品《行成法》、《一个展览的生成》、《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以及他的新作《行为企划案》和结合说唱方式进行演绎的《MC.行为参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