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公园——郑梓程实验艺术项目

2015.10.08-2015.11.01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GCAC)实验空间独立展览项目第四期——“惩罚公园 ”于2015年10月8日晚上八时正式开幕,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邓箭今教授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广州美术学院樊林教授作为嘉宾一同来到展览开幕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艺术家的导师,邓箭今教授在展览开幕环节谈起他眼中艺术家的展览与创作状态如是说:“梓程在学习上是非常严谨,思维非常缜密的。所以他的作品中一直会有一个线索可寻。在这个展叫做惩罚公园的展览里,他可能想整合一些关系,这种关系跟父辈经验结合在一起了,他想搞清楚。这或许是一条比较坚曲、危险,但又可能很有趣的道路。并且今次是在广州当代艺术中心的平台作用下进行跨界实验,这无疑又提供了一个更不可预估的可能性。”

 

 

开幕期间胡斌教授对于艺术家郑梓程此次展览的作品也有一番更为深入的解读。胡斌教授先是从梓程作品里面反复出现的圆锥的元素,引申了其在图像上可能代表的意义:或者是“尖尖的帽子”,或是是古代游行中,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符号,又或许是像一种古兵器“殳”即“狼牙棒”等等。另一方面也提到这些元素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号,和一些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像在立交桥底下为了防止流浪人聚居政府会在设置一些类似的圆锥警示道具。

 

 

 

在此之外,胡斌教授更是深入阐释了他对策展人与艺术家做的这个“惩罚公园”空间的建构理解,胡斌教授认为,艺术家借助这个独立的小空间来表达了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艺术家把自己创作的脉络,自己经过视觉符号训练生成的一种关系,在这个空间里体现。另一方面艺术家想要通过展览让其自身的视觉脉络达到一个梳理和再浮现的状态,于是在这里把影像的、平面的、声音的各类作品综合起来达到一个近乎魔幻的效果。

 

 

此次展览在开幕式上还有一个隐藏的行为作品《没有精英的时代》,这件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一段经历:艺术家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曾经在不同的工地上游走,在那段时间内几个戴着眼镜的男中年民工引起了他的好奇,这些民工在其他有着壮实肌肉的民工的对比下中稍显瘦弱,无论打扮、气质甚至是劳作的感觉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艺术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几个人年青时候都或多或少因为家庭、健康等原因不得已放弃了本可以深造的学业,而他们也各自因为在某些情商或性格方面的不足而只能在城市做着最繁重的体力活并在最底层挣扎与生存。与其他民工相比,他们在言谈举止中无时不刻流露出对曾经是众人眼中“精英”的怀念,也时而表现出对“再次成为精英阶层”的渴望。

 

 

所以在展览开幕式中,艺术家邀请了4位有这样背景的民工,戴上眼镜,穿行于观展的人群中,他们也很认真的观看展览,聆听开幕环节嘉宾们的发言,他们游走在于观展的众人之间,用近乎恰当自然的方式在大家几乎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完成了行为。

 

 

 

 

 

 

 

 

 

郑梓程 《帽子的样式及用法

高帽作为一种有特定历史含义和象征的物件,曾经在某段时间被人们所用在特定的场合,无论在形状上还是材料上,携带着一丝丝的诙谐、荒诞,暴力美学,以及不容置疑的权威象征。我根据家族亲人们告知的一段段与这个道具所接触过的故事,以未能亲身参与者的身份来重新臆想了这个物件。

 

 

 

郑梓程 《太年轻,简单又天真》

“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ïve”源于某次严肃的场合中的一段兼具暧昧与想象力的对话,也成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网友在一个艺术论坛上对我作品的评论。于是我尝试联系了这位网友,并邀请他把这句话写出来。

 

 

 

郑梓程 《没有精英的时代》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在不同的工地上游走,在那段时间内几个戴着眼镜的男中年民工引起了我的好奇,他们在其他有着壮实肌肉的民工的对比下中稍显瘦弱,无论打扮、气质甚至是劳作的感觉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几个人年青时候都或多或少因为家庭、健康等原因不得已放弃了本可以深造的学业,而他们也各自因为在某些情商或性格方面的不足而只能在城市做着最繁重的体力活并在最底层挣扎与生存。与其他民工相比,他们在言谈举止中无时不刻流露出对曾经是众人眼中“精英”的怀念,也时而表现出对“再次成为精英阶层”的渴望,以及社会不公所来的愤怒,而对于自我身份与所处地位的认知也因为在日常生活的打磨中和自我矛盾、自我怀疑中不断变得模糊不清。

 

 

 

郑梓程 《怪谈六则》

通过和朋友合作的灵异类访谈节目,我整理了不同观众讲述的几个真实发生过的“灵异”故事,并在展厅内虚构了一个特定的空间氛围。我所感兴趣的是在这个环境内播放的这些故事除了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之外,在惊悚与诡异的表皮下所承载的内容与分量,并且在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中都存在一条线索,共同指向与其对应的、隐喻的另外一层“真实性”。而当下现实的情况是,有些事情说多了未必有人信,但不代表就不存在过,时间的消磨会淡化掉这种“真实性”在族群的记忆延续。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学术主持——邓箭今

 

 

项目统筹——李冠宇

 

 

主办机构——GCAC实验艺术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