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当代艺术中心(GCAC)艺术实验空间独立展览项目第三期“预设性征兆”于2015年7月3日20:00开幕,青年艺术家陈文华通过此次的装置作品以简单的几何体呈现试图表现自我对世界存在的本质理解。胡斌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艺术家陈文华的恩师李邦耀教授也莅临展览现场指导。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如果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话,那里面的细胞就相当于宇宙当中的星球。而世上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固体、气体或是液体,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一种能量的表现。从高层自我到低层自我,从物质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体,所有的时空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这里,宇宙幻化为最基本的几何共振体,一切的未知与可知在这转换,征兆就在这预设当中。
青年艺术家陈文华装置艺术作品《预设性征兆》的创作一直观照人之于世界的处境以及存在本质的先锋艺术表达,再一次引用陈文华对自己艺术的定位“当所有存在还原为它的最初形态时,我才成为我”。
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将经典世界彻底摧毁,世界本源及人的存在问题上更是如此。一切物质都具备波粒二象性被证明的同时,作为人的骄傲被击垮,世界本体问题被解构,一切存在者皆是不同频率电磁波展示的时空状态。
艺术家陈文华的装置作品《预设性征兆》试图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新探讨人的存在状态,从高层自我到低层自我,从物质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体,所有的时空都是相互融合,相互参透。宇宙在陈文华视域中被定义为最基本的几何共振体,一切未知与可知的转换,即征兆被如此预设而变为确定。
展览上李邦耀教授讲述艺术家陈文华本硕七年的求学经历,从绘画、影像直至装置,陈文华的艺术创作形式不断在改变;表现风格也由具象表达到抽象叙述的转变;从个体存在的表达到对集体的认知的转变;讲述了陈文华在艺术创作中的成长。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胡斌教授以其个体视角阐释此次展览“预设性征兆”,展览现场由序列的几何体无序的摆放形成视觉的张力,由客观宇宙的几何体及海水波纹的影像组合的装置以主观的方式呈现,以无情绪的空间使用展示人置于其中的紧张焦虑感,迫使受众重新审视空间环境对存在的影响。
此次展览为GCAC实验艺术空间独立展览项目第三期,GCAC运营总监李冠宇在开幕上解释到选择年轻艺术家陈文华此次展览的该装置作品《预设性征兆》是因为在今年2月份的联展“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初次认识,并希望在GCAC实验艺术空间中以独立个展的形态完整的展示其艺术作品。
艺术家陈文华在其展览上解释道,“预设性征兆”是主体对于对象世界的解释,一切的存在鉴于客观世界的主体选择表达上;宇宙幻化为最基本的几何共振体,一切的未知与可知在这转换,征兆就在这预设当中。